中国这艘巨轮正载着中国人的中国梦,乘风破浪驶向美好的未来!祖国的快速发展触动我对自己科研工作生涯的绵绵回忆…… 超级计算机系统靠的就是那颗全部由我国自己制造的"中国芯"。它把260个运算核心集成在25平方厘米,这需要多少晶体管构成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才能完成啊?制造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需要极精密的微米和纳米级的半导体专业设备,要集光机电一体化的高精尖技术。
2010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先生以93岁的高寿溘然长逝。虽历多年,阳先生慈祥的笑容、略带江西口音的话语、生态保护的贡献仍然在人们的记忆中…… 2010年,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林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阳含熙先生以93岁的高寿溘然长逝。虽历多年,阳先生慈祥的笑容、略带江西口音的话语不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我第一次见到阳先生是在1978年。
自己在科研上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半导体专门人才。他虽已于2005年7月6日与世长辞,但他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对教育的无私奉献,对党对祖国的伟大情怀,辉耀寰宇,光彩照人。 物穷其理 宏微交替 ——记物理学家黄昆院士 赵泉沐 中科院半导体所主楼前绿草茵茵,鲜花簇簇,松柏常青,绿草鲜花松柏映衬着一尊庄严的铜像。铜像中老人凝眸沉思,目光深邃,道出"物穷其理宏微交替"这一科学的真理。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这消息一经发布,全国人民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个消息震惊了全世界,我们更是激动,因为这其中也有我们测绘人的一点贡献。 测绘人对东方红卫星升空的一点贡献 蒋福珍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这消息一经发布,全国人民群情振奋,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颗人造卫星,命名为"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代号为"651"任务。 从"581"到"651" ——中科院十年卫星创业摘记 吴智诚 1958年10月,我被调至"581"组办公室,负责计划科工作,由此开始从事基层的科研计划管理和协调工作。在中科院早期卫星工作中,我参与过一些活动,现仅就所见所闻写点往事摘记,也算是一点历史见证。
举全国之力搞“两弹一星” 我最大的感受是,只要我们党和国家下决心要搞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办成。"两弹一星"是一种倾举国之力,全力以赴所做成功的事情
人造地球卫星事业的奠基人 赵九章先生出生于1907年10月,河南开封人,1933年毕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后回国,长期从事气象研究和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他是我国空间科学与空间探测的主要奠基人
著名核物理学家钱三强先生,1932年入读清华大学物理系,1937年考取法国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研究生,博士毕业后在法国从事相关研究工作。1948年,中法之间恢复通航,他立即回国。他全身心组织原子弹、氢弹的科研工作,不愧是"两弹"元勋中的元勋。 为科学服务
我亲历的中国核武器研制 中国的科学家从1958 年起开始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任务,经过不到10年的时间,先后于1964年、1966年完成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我亲历的中国核武器研制 吴中祥 为对抗美国的核威胁、核讹诈,党中央、毛主席从 1958 年起具体安排了研制原子弹氢弹的任务。当时的二机部第九研究院,具体执行这项任务。
我国首次核试验亲经历
我国高功率激光及惯性约束聚变研究五十年回顾
感谢党的培养 愿做农民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