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姜炳南先生
摘要:
姜炳南(1925-1997),山东威海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姜炳南先生锐意进取的胆魄、献身科学的精神、唯实求真的作风、精育后辈的情怀,正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高尚品德和科研素养的缩影。这些就是科学家的精髓、灵魂和人格风采,我们必须传承,并发扬光大!
姜炳南(1925-1997),山东威海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大连化物所自由基化学和石油化学品研究室、多相催化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和石油工业部"胶体和界面联合实验室"主要负责人,大连市石油和化工行业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政协常委等职。
1949年,姜炳南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获化工理学学士学位。在新中国建设急需人才的时刻,他怀着献身科学的豪情,从上海来到大连化物所,是早期进入大连化物所的科技人员。他刻苦钻研,勤奋好学,又于1957年在大连化物所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锐意开拓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能源极为短缺。当时还没有探明大庆油田,而可供利用的只有重质页岩油和煤焦油。如何将这种油改质为高质量油供工业应用,是当时国家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姜炳南和同事一道,急国家所急,立即开展了"液相加氢"课题的研究。在参考资料少、设备条件差的情况下,经过边分析、边实验、边总结,他们首次提出了页岩油液相加氢的动力学规律,较好地解决了全馏分页岩油固定床加氢催化剂中毒,以及强化正构烷烃异构化两个关键问题。
在世界能源危机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姜炳南看到了强化采油技术的美好前景和它巨大的经济潜力。于是和其他专家一道,他积极地向中科院推荐立项,进行攻关。并且,他迅速筹建实验设备,开展碱水驱油的研究工作。他主持研究的"碱水驱油提高采收率"项目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此,他曾作为中科院代表团成员赴美国和加拿大考察。回国后,他又与其他专家们一起,提出表面活性剂驱油、复合驱油等技术,并联合有关研究所和油田共同开展工作。同时,他还积极促成中科院和石油工业部共同成立了"胶体和界面联合实验室",加强了在这一领域的攻关和协调,使中科院在强化采油技术领域的研究从无到有,在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便跻身世界的先进行列。其中凝结有姜炳南先生的智慧、汗水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姜炳南很注意把一些现代先进技术用于研究工作中。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时,他就把计算机用于过程控制和复杂反应网络动力学,指导研究生进行正庚烷重整反应网络动力学网络模型计算和过程的计算机控制。接着,他又率先将瞬时原位红外技术用于催化表面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提出表面催化反应的瞬时原位红外的新研究方法和吸附态反应的一系列动力学方程。"一氧化碳吸附态物种甲烷化的反应机理和动力学"研究于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三等奖。他不断加深研究层次,提高研究水平,使反应动力学研究在我国具有相当的实力和水平。
乘改革开放的东风,他积极参加相应的国际学术会议,接待外国友人,与同行交流。借鉴国外经验,他不断充实提高自己,与世界接轨,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努力使自身研究工作处于世界发展的前沿。
姜炳南还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涉足航天科技。他和同事一起对空间飞行器姿态控制用肼分解催化剂进行研究,为我国发射第一颗通信卫星做出贡献。"用于航天技术的新催化剂"研究于198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另外,他又组织研究成功宇宙飞船人体代谢化学模拟装置,为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提供了相关的科学依据。
敬业忘我
姜炳南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对工作十分投入,责任感很强,是一个为工作可以不顾个人安危和健康的人。
他对工作的敬业程度几乎达到痴迷的地步。为了工作,他可以随时加班加点,可以节假日不休,可以置自己的健康和生命于不顾。记得大约是在1985年冬,中科院重大项目"碱水驱油提高采收率"将在北京召开鉴定会,当时他心脏病突发,十分严重。从他个人的安全考虑,大家劝他不去赴会,可他却坚持认为这是自己主持负责的项目,熟悉情况,一定要亲自出席。最终只得由一位大夫陪同他前往,以防不测。
姜炳南患严重的心脏病、高血压、肾结石等多种疾病。出于健康考虑,大夫曾多次建议他注意休息,少出差。可是为了争取科研项目和研究经费,以及协调合作,他仍昼夜不停地工作。他怀揣药片,四处奔波。外出病发时,他经常口含药片,在路边休息几分钟再继续赶路。每当与他出差同住一间房时,我常看到他一边吃药一边工作,而且通常是工作到深夜。一位资深教授,身体健康状况又不佳,还能够带着方便面、面包,常与大家一起,或星期天,或节假日,或下班后,在实验室里加班工作。他是为了充分利用仪器,节省科研经费或是获取更多的实验数据。这种拼搏精神真是难能可贵。
求真执着
姜炳南深知,作为一名科学家,必须深入实践、亲自参与实践,才能揭示自然真谛。尽管他同时担任课题组长、室副主任、市政协常委等职,并且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忙,时间紧,但他仍常抽时间到生产和科研第一线,了解情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强化采油试验的顺利实施,他不顾体弱多病,不辞辛苦,走遍大港、胜利、玉门、辽河等许多油田,进行实地考察,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交流。当了解到在碱水驱油过程中可能发生油层被堵塞的情况,他联想到自己在国外考察时也遇到过油田被堵的例子,为解决此问题,便立即在课题组开展了"在有碱的化学驱油中碱垢生成"的研究。他说:"这项研究是为强化采油技术的实施保驾护航。"记得有一次在动力学实验中,有一个数据点的结果不理想。由于动力学实验的数据点一般较多,有人主张把这个点的数据去掉,但姜炳南先生却坚持查找原因,并和同事们一起重新进行实验,终于找到问题所在,修正了该点的数据。
在实验和连续倒班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攻关时,他经常亲自坐镇,和实验人员一起干,了解和掌握具体情况,边实验,边记录,边计算,边分析,边指导,充分展现了他良好的研究素质。
育人尚德
姜炳南以火一样的热情关心青年人成长,始终全身心地投入对后辈的培养和教育中。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开始带副博士研究生,同时还积极给大连化学物理学院燃烧专业的学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系的学生讲授燃烧学课程。1972~1974年,他又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物理教研室的学生讲授化学动力学课程。他备课认真,讲课生动,逻辑性强,深受同学们喜爱。无论对研究生,还是对来实习的学生,他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平易近人,为人热情和善,不仅传授学生们专业知识,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此外,他更注重教授他们做人的道理,让他们在学生时代就注意自觉培养自身的素质和品德,并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他培养的许多学生都成为单位的优秀骨干,为国家的发展繁荣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并由衷地怀念恩师。正如他的研究生章新和周全所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作为一个深受学生爱戴的师长,他的一切都成了不可取代的精神遗产,那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先生给了我们学术生命,更重要的是,他还给了我们博大、深邃、持久的人文情怀和影响,将照耀着我们的人生之路,无论是在铅水般涌动的黑夜,还是在阳光洒满的坦途,都将终身受益。"
科学家在创造生产价值的同时,也给社会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姜炳南先生锐意进取的胆魄、献身科学的精神、唯实求真的作风、精育后辈的情怀,正是我们老一辈科学家高尚品德和科研素养的缩影。这些就是科学家的精髓、灵魂和人格风采,我们必须传承,并发扬光大!
注:刘伟成,82岁,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源自:《我心向党 科学报国 - 科学家精神在这里闪光》,科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