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浩院士对我人生的积极影响

——记在张存浩院士身边工作二三事

银发网 2023-09-07

摘要:

  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想起在张院士身边工作的时光,张院士的诚实做人、严谨做事、永无止境地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崇高精神让人记忆犹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姜英莉


  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喜讯传来,我的心和所有化物所人一样,十分激动。想起在张院士身边工作的时光,张院士的诚实做人、严谨做事、永无止境地向科学高峰攀登的崇高精神让我记忆犹新。


  一、张存浩院士教我要有敢于探索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


  我是1987年调到所长办公室工作的,专职文字秘书工作。当时办公室主任丁吉山交给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撰写1986年所志。所志内容包括研究所年度工作总结、大事记等。我集中了各部门的工作总结、查阅各部门有关重大事项,对研究所重点工作环节做好调查落实,在此基础上,编写完成年度工作总结和大事记。在丁主任对所志初稿审阅后又交到时任所长的张存浩院士审阅。原以为张院士工作很忙,一时半会儿不会阅完,丁主任也嘱咐我说不要打扰所长工作,所以我边做其他事情边安心等待。但没想到张院士第二天就找到我,他已在百忙之中非常认真地看完了二十几页的文稿,还做了一些批注。他不仅跟我谈了与文稿有关的话题,还跟我聊了科研上的事,印象深刻的是谈了中科院和化物所的可持续发展。好多内容是我从未思考过的,也并不十分清楚,但是张院士深入浅出的谈话却让我受益匪浅,当时真有"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


  最让我难忘的是,随后张院士又抽出一张纸,当即给我写了庄子的一句经典文句:"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颌下"。我当时对这句哲理名言不甚理解,既感自己读书少,缺乏对诸子大家理论的理解,但又碍于面子未敢当面请教。事后我查阅了资料,才对这句名言有了深刻的理解,顿觉豁然开朗。张院士是要告诉我,要获取工作成果并非易事,需要敢于冒风险,不可走捷径轻易取得。科研工作和行政工作都是这样,要敢于探票,要求真务实,来不得半点的巧取和虚伪,因此在这之后我对从事的各项工作都尽最大能力去主动思考,努力创新,勇于实践。


  二、张存浩先生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让我肃然起敬


  那些年张院士身患腰椎间盘突出症,病痛时直不起腰来,这个病还最怕长时间坐着工作。医生告诫他病痛时要卧床休息。而张院士是个习惯于跟时间赛跑的人,不舍得让时间在病床上白白流走。那段时间我们办公室的同志都看到张院士每走进办公室,总是左手扶着腰,腰部是稍微向右弯曲着走进来,看着都心疼。可是,他从来不让自己身体的疾病影响到工作,干起工作来心无旁骛,每天如饥似渴地不是看文献,阅论文,就是在计算机旁敲打文字,即使是中午时间也较少休息,在家吃过午饭后马上来所工作。后来病情发展很严重了,不得不接受医生的劝告,才住进了医院做牵引治疗。


  张院士在医院住院期间,让人把计算机搬进了病房,在病房弄了个简易的工作台面(那时还没有笔记本电脑),相当于把工作室搬进了病房。每次牵引后,他立即伏案工作,指尖流利地敲打着键盘,身旁是一摞文献资料。我每次去看望他,给他捎去报刊和信函,都看见他在那样专注地工作。他的百折不挠的工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影响着我,对我之后的人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张存浩先生诚恳待人,诲人不倦的品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张存浩先生任所长期间,既能当好一所之长,又是深受硕、博学生们尊敬和爱戴的好导师,他教学生无诲无倦,传授知识无私无怨,我们看在眼里,敬在心底。


  我们经常看到张院士的学生中午时间或者下班后来到他的办公室,和他讨论科研论文,讨论学术思想。张院士会认真审阅学生们厚厚的论文,并和他们认真交谈,指导学生去做好每一项研究工作。朱清时院士也是张院士的得意学生,是张院士用伯乐之睿智思想发掘和亲手培养出的年轻院士。那时,我们也经常看到朱清时院士到张院士办公室讨论问题,张院士对弟子的关怀和指导细致人微,他们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充分体现了张院士对年轻人才的爱护和培养。


  在张院士身上体现出的既有谦谦君子的儒雅之气度,又有大师级尊贵严谨之风范,凡接触并受教于张院士的学生都有深刻的体会。经常来办公室找张院士讨论论文的李效农和李华峰同学跟我们说,他们能得遇张院士,成为张院士的学生,是极大的幸福,张院士对他们的教诲,使他们终身受益。


  张院士 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退休的老同志在学习张院士的活动中讲述了许多先生的事迹,讲述他在艰苦年代,在一项重大实验过程中,不怕危险,亲临实验现场,和普通实验人员共同战胜困难、攻克难关的故事。还有同志讲述了张院士平易近人,关心困难职工生活的故事。在最困难时期,张院士也是省吃俭用,但是却把节省下来的粮食送给最困难的职工,让这些同志到现在每每谈起都仍然感动不已。老同志谈到张院士的许多看似平凡的问候和关心,也是泪花在眼圈里打转,这都是他身上所体现出的谦虚为人的优秀品质,这不是谁都能做到的。


  张院士还曾多次在所里举办的联欢活动中用英文演唱《友谊地久天长》,还曾用这首歌为舞台上跳舞的同志伴唱,后来这首脍炙人口的英文歌成了张院士在联欢活动中的保留歌曲,这首歌也正映照了张院士身上所体现的真善美以及巨大的人格魅力。


  张存浩先生身上的正气和儒雅之气的闪光之处不胜枚举,以上记叙的只是我曾在张院士身边工作时大量受益中的点滴小事,以及接触老同志所知的二三事。近水楼台先得月,耳濡目染,我从张院士身上学到了许多,对我的工作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虽然我已退休多年,但张院士的思想和精神仍然让我受益终身,他那正气儒雅的风范,严谨的学术思想,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注:姜英莉,69 岁,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五级职员。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科学出版社,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