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男子日均点外卖2.5次患病需终身服药”的新闻引发热议。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薛亚军表示,李先生因突发胸痛就诊。血压达160/100毫米汞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为4.8毫摩尔/升,冠脉CTA提示左前降支狭窄40%~50%。
年轻人可别不当回事,中风又叫脑卒中,有很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中风曾经是老年人的“专利”,现在也逐渐盯上了青年人群。我国脑血管患者中,四十五岁以下的青年卒中患者占十分之一。卒中分两种:缺血性和出血性。青年卒中多为缺血性卒中--因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脑血管疾病。
耳聋是患病率高、危害大,但高度可干预性的一类疾病。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干预治疗可以极大地减少对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降低“十聋九哑”、“听力残疾”和“老年痴呆”的发生率。然而,目前大众仍极度缺乏听力保健、耳聋预防、早期干预重要性的基本认识,导致耳聋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因缺乏早期干预的意识,逐步衍变为听力残疾、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老年痴呆,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因此,听力保健、耳聋防治,刻不容缓。
现如今,塑料不仅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进一步,它可能已经悄悄地入驻到我们的身体之中!而它的危害可能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严重......
我们已经迎来了今年的入伏。高温高湿的天气下,中暑,中风等疾病频频发生,证明“热得要命”真不是一句玩笑。对于年老体弱或存在基础慢性病的人群,对高温环境适应能力弱,尤其是我们的广大糖友们,如何能够平稳健康度过三伏天,还真是有一些注意事项,今天与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暑时节该如何通过“清湿热、养心脾、防暑病”科学养生。 一、起居作息:顺应天时,避暑养阴避烈日,择时外出 避免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体质虚弱、年长女性及经期女性。外出务必做好防晒。 慎起居,防“阴暑” 避免汗出后立即进入空调低温环境或冷水冲澡,防止毛孔骤闭,邪气内侵导致“阴暑”(类似暑天感冒)。汗湿衣物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爽。
在更年期这一特殊人生阶段,女性身体会经历一系列微妙而深刻的生理转变,比如卵巢功能悄然衰退、雌激素水平波动下降等,这些变化往往伴随着身体各处难以言说的不适。
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或姿势不正确、猛提重物、枕头高度不合适等都会诱发肩部疾病。作为上肢活动范围最大、最灵活的关节,肩关节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和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承载过多时,肩关节就会出现退行性改变与损伤。
所谓的两个坎是指73岁、84岁,与孔子和孟子相关。在当时平均寿命仅有35岁的时期,孔子活到了73岁,孟子更是活到了84的高龄。 而“人老两个坎,熬过就长寿”这句谚语流传至今,但其实没什么科学依据,只是表达了大家对长寿的一种向往。而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人生2个关键的节点其实是在60岁、78岁。
现如今,防晒的花样越来越多:防晒霜、遮阳伞、遮阳帽、防晒衣裤、“脸基尼”……从头“武装”到脚早不是啥稀奇样。殊不知,过度防晒可能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骨质疏松。专家提醒,暴晒虽然会加速皮肤老化,但过度防晒又会引发骨质疏松等问题。到底该怎么防晒?防晒的“分寸感”如何拿捏呢?
睡前该不该喝水,可能已经成了“世纪难题”。不喝总觉得口干难入睡,喝了又怕起夜、水肿…… 喝,还是不喝?睡前总感觉口渴,水该喝吗?
小暑是夏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炎热、湿气渐增,中医养生应以“清热解暑、健脾祛湿、养心护阳”为原则,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等调整,顺应自然规律,维持阴阳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