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养生,女性需要“清、养、防”

银发网 2025-07-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大暑,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日照最猛烈的时段。


  民间有谚语“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时期的气候特点是高温、高湿、闷热,就像是在一个大蒸笼里,中医称为“湿热交蒸”。此时,人体出汗多,毛孔打开,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可导致口渴、乏力困重、食欲不振、心烦失眠等“苦夏”症状,尤其对女性而言,湿热之邪易侵袭下焦,容易诱发或加重妇科炎症、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大暑时节该如何通过“清湿热、养心脾、防暑病”科学养生。


  一、起居作息:顺应天时,避暑养阴避烈日,择时外出


  避免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尤其体质虚弱、年长女性及经期女性。外出务必做好防晒。


  慎起居,防“阴暑”


  避免汗出后立即进入空调低温环境或冷水冲澡,防止毛孔骤闭,邪气内侵导致“阴暑”(类似暑天感冒)。汗湿衣物及时更换,保持皮肤干爽。


  保睡眠,助修复


  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午间可小憩(30分钟左右),有助于恢复精力,养心阴。


  二、饮食调养:清淡为主,健脾祛湿


  饮食是大暑养生的重中之重,原则是清淡、易消化、富营养、助祛湿。


  首选清热解暑生津之品


  瓜果类:西瓜(适量,脾胃虚寒者勿多食)、苦瓜、冬瓜、黄瓜、丝瓜


  豆类及制品:绿豆(煮汤、熬粥)、扁豆、豆腐


  其他:百合、莲藕、荷叶(泡茶或煲汤)


  巧用健脾利湿食材


  谷物:薏米(炒制后性更平和)、糙米、小米、玉米


  豆类:白扁豆、赤小豆


  其他药食同源:茯苓、莲子、山药、芡实


  推荐搭配:薏米赤小豆粥、绿豆百合汤、冬瓜薏米汤、山药莲子羹


  适当补充优质蛋白,清淡烹饪


  优质蛋白:鱼、虾、鸭肉(性凉,清热健脾)、鸡肉(去皮)、瘦猪肉、豆制品


  烹饪方式:以蒸、煮、炖、拌为主,避免油炸、烧烤、过度辛辣(易助热生湿)。


  饮水有节,温饮为佳


  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充足水分摄入(温开水、淡茶水、绿豆汤等)。避免一次性大量饮用冰镇饮料,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运化失常,湿浊内生。口渴时温饮解渴效果更佳。


  忌口提醒


  减少高糖、高脂、生冷(如大量冰淇淋、冰镇水果)、过于辛辣刺激食物摄入。


  三、个人卫生:预防感染,重中之重


  湿热环境是细菌、霉菌滋生的温床,此时妇科感染风险显著增加。


  1. 外阴清洁


  每日用温清水从前向后清洗外阴,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洗液或过度灌洗破坏正常菌群平衡。经期更需及时更换卫生用品,保持干爽。


  2. 内裤卫生


  建议单独手洗,阳光下晾晒或高温烘干杀菌。选择棉质、透气内裤,避免紧身化纤衣物。


  3. 如厕习惯


  便后从前向后擦拭。多饮水、不憋尿,及时排尿有助于冲刷尿道,减少感染机会。避免公共浴池泡澡。


  四、情志与运动:静心缓动,调和气血


  ✨情志调畅

  “暑易入心”,炎热易致心烦气躁。学会主动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心静自然凉”,可通过听舒缓音乐、阅读、冥想、与亲友轻松交流等方式疏解压力,避免情绪剧烈波动。


  ✨适度运动

  选择清晨或傍晚较凉爽时段进行运动。推荐散步、瑜伽、太极、八段锦等强度适中、能舒展筋骨、促进气血流通的运动。避免高温时段剧烈运动,以免大汗淋漓耗气伤津,甚至中暑。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如淡盐水),勿立即冲凉。


  五、中医调理与药膳:辅助祛湿安神


  在做好以上生活调摄基础上,可适当借助中医方法增强效果:


  1. 中药调养(需辨证)


  如自觉湿热重(出现口苦粘腻、身重困倦、白带黄稠等症状)或脾胃虚弱(出现乏力、胃口差、大便不成型),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健脾化湿、清热解暑的药材调理。切忌自行滥用寒凉药物。


  2. 药膳推荐:冬瓜薏米老鸭汤


  食材:老鸭半只(约500g)、冬瓜500g(连皮带瓤更好)、炒薏米30-50g、生姜3-5片、料酒适量。


  做法:老鸭焯水去腥,与薏米、生姜、料酒、足量清水同入砂锅,大火烧开撇沫,转小火慢炖1小时。加入冬瓜块再炖30-40分钟至鸭肉软烂冬瓜透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功效:清热解暑、健脾利湿、滋阴养胃。鸭肉性凉,冬瓜、薏米利水渗湿,是应对大暑湿热的经典食疗方。脾胃虚寒者可多加几片姜。


  大暑虽热,却是女性调养身心、预防妇科问题的关键窗口期。把握“清湿热、养心脾、防暑病”的原则,为下半年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如出现明显不适或妇科症状,请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