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词条——耳鸣保健

银发网 2025-07-28

来源:上海新华听力眩晕中心


        编者按:


        耳聋是患病率高、危害大,但高度可干预性的一类疾病。早期发现、及时诊断和干预治疗可以极大地减少对语言和认知发育的影响,降低“十聋九哑”、“听力残疾”和“老年痴呆”的发生率。然而,目前大众仍极度缺乏听力保健、耳聋预防、早期干预重要性的基本认识,导致耳聋发病率逐年增高,同时因缺乏早期干预的意识,逐步衍变为听力残疾、严重者甚至发展为老年痴呆,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极大影响并耗费大量医疗资源。因此,听力保健、耳聋防治,刻不容缓。


        医学科普词条是针对医学健康领域特定主题,以规范化、条目化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公众传播准确、实用、可靠医学知识的科普内容单元,是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消除健康信息鸿沟的重要工具。


        基于此,本微信公众平台在上海市健康科普专项(项目编号JKKPZX-2024-A06)资助下,将以耳聋防治为主题内容,通过系列听力健康科普词条的方式进行耳聋防治的宣传和知识普及,提高全民对此类疾病的认识,避免和减缓听力下降,将极大提高全生命周期人群的生活质量,一定程度上降低致残率,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一、定义

        耳鸣(Tinnitus)指无外界声源时耳内或头部感知的异常声音(如蝉鸣、电流声等)。


        保健四原则


        1.勿过度焦虑

        绝大多数耳鸣属主观性,大脑对听力损失的代偿反应,并非严重疾病信号。


        2.保护残余听力

        避免噪音暴露(>85dB场所戴降噪耳塞),控制耳机音量(<60%)。


        3.打破“安静陷阱”

        绝对安静环境放大耳鸣感知,需保持柔和背景声(如白噪音、轻音乐)。


        4.主动放松神经

        压力是耳鸣放大器,每日冥想/深呼吸≥10分钟可降低敏感度。


        二、日常生活管理指南


        1、声音疗法

        自然掩蔽:使用白噪音机、风扇声或雨声音频(音量<耳鸣声)。

        助听器联动:合并听力下降者,佩戴助听器可同时改善听力并掩蔽耳鸣。


        2、睡眠优化

        睡前1小时禁屏幕,减少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

        侧卧改为仰卧,避免压迫耳周血管。

        播放低频自然声,掩盖高频耳鸣,促进入睡。


        3、饮食调整

        限盐控糖:高钠/高糖加剧内耳水肿(每日盐<5g,精制糖<25g)。

        补充营养素:锌(牡蛎、坚果)、镁(深绿叶菜)、维生素B12(鱼类)。

        忌口:咖啡因、酒精、味精(可能暂时性加重耳鸣)。


        4、运动处方

        推荐: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提升内耳血氧供应。

        避免:剧烈无氧运动(如举重)导致血压骤升,可能诱发耳鸣。


        三、心理调适技巧


        1.认知行为疗法(CBT)

        学习将耳鸣视为“背景音”而非威胁(如类比冰箱嗡嗡声)。


        2.耳鸣日记

        记录发作时间、强度及关联事件(压力/疲劳?),识别个人诱因。


        3.社群支持

        加入耳鸣患者互助组织,减少孤独感。


        四、需就医的警示信号


        立即就诊:

        单侧突发耳鸣+听力骤降→排除突发性耳聋(72小时内黄金治疗期)

        搏动性耳鸣(与心跳同步)→排查血管瘤或高血压危象

        耳鸣伴眩晕/面瘫→警惕听神经瘤或卒中


        五、专业干预手段

    

        习服疗法(TRT):慢性耳鸣(>6个月),3-6个月显著适应

        经颅磁刺激(rTMS):顽固性耳鸣(药物无效),部分患者缓解

        助听器+掩蔽器二合一:合并听力损失者,双效改善


        慢性耳鸣(>6个月)需以“改善生活质量”为核心目标,而非追求完全消除声音。保持平和心态+科学管理,多数耳鸣可显著减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