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困难老年人关爱服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关心的重要工作。为贯彻落实《关于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22〕73号)和《上海市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探访关爱服务的实施意见》(沪民养老发〔2023〕7号)文件精神,市民政局聚焦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关爱服务,结合本市工作实际,制定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安全关爱服务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为老服务中心毗邻而居,价格实惠的社区食堂临河而建。 杨阿姨在毗邻的上海银行网点测血压 炎炎夏日,杨阿姨不必钻在蒸腾的厨房里,也不必候着公交车为父亲取药。她开始留意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各项活动的“排片表”,也终有时间可以在社区咖啡馆坐一坐。“老年友好”在这片老龄化程度逾40%的电机新村,被勾勒出具象鲜活的感知。
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根据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2023年年末,上海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568.05万人,占总人口的37.4%。 随着老龄化加剧,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养老照护行业也在不断细分,催生出涉及不同领域的新职业、新岗位,有的职业已被收录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
浦东新区是本市老年人口总量最大的区,截至2023年底,全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11.4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3.4%。为了更好地帮助老年人预防和减缓认知障碍发生,浦东新区的塘桥街道和洋泾街道于2019年成为全市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单位,从健康教育、风险测评、早期干预、家庭支持等方面开展探索。
上海已经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可以预见的是,养老行业未来对高素质大学生的需求会越来越大。而对于手握高学历文凭的年轻人而言,他们最关注的是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能否安放得下他们的梦想,大学生在养老院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就业。
截至2023年底,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37.4%,独居老人超过30万,如果这些老人在家遇到紧急情况,尤其是眼下正值酷暑,该如何保障他们的安全,成了大家关心牵挂的焦点。 其实,早在三年前,上海市民政局就牵头启动了“一键通”应急呼叫项目,仅去年一年,“一键通”已累计为全市约30万名老年人提供服务,今年还将新增覆盖10万老年人。“一键通”究竟是啥,它又有啥作用,今天我们邀请资深民政干部老陆来介绍。
发展养老科技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策。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推动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近期,我市制定了《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7月8日,民政部老龄工作司司长俞建良一行在沪召开长三角老龄工作座谈会。上海市民政局,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民政厅老龄工作负责同志,长三角地区老龄工作联系点民政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上海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蒋蕊陪同调研,党组成员、副局长沈敏代表上海民政局作交流发言。
根据《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上海市养老服务综合统计监测制度》,在本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支持配合下,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统计局形成了2023年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有关综合统计信息,现予发布。
一清早,住在黄浦区桥一小区的李阿姨拿着一件不慎被划破的旧衣服匆匆来到五里桥街道第二日间照护中心。“请问这里能缝补这件衣服吗?它是我女儿第一年工作送给我的礼物,对我意义非凡。”正在中心进行便民服务的任师傅听闻后,接过衣物仔细查看了破损处,并向李阿姨保证:“您下午就可以来取。”这样的场景,正是人大代表助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成果缩影。
安享幸福晚年,是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进一步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金山区各为老服务中心聚焦老年人的实际需求,不断提升养老服务品质,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就餐、健康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让老人们享受“养老新模式”。 一大早,在高新区第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活动室,传来欢快的腰鼓声,老人们正在排练打腰鼓。
根据《上海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管理办法》(沪民规〔2022〕15号)(点击查看)规定,现发布2024年全市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名单,详见↓ 保基本养老机构(床位)是指由政府主导建设或提供,主要为失能、认知障碍及其他特殊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全日集中住宿和照料护理服务、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服务需求的机构或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