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25年07月21日 人民日报客户端吉林频道
一盘爽滑Q弹的木耳端上餐桌,你或许很难想象,这朵来自长白山脉的小食材背后,正涌动着一场怎样的产业革命。木耳告别“土房”,搬进智能工厂;凭着过硬“履历”拿下盒马、海底捞等“大厂”Offer,身价倍增……走进“中国木耳之乡”的吉林省汪清县,我们一探究竟,从细节之处解密这朵小木耳蕴藏的“大梦想”。
细节一:先有“菌宝宝”,后有“大工厂”
你见过为一袋小小的菌包“反向定制”一座工厂的吗?在汪清,龙头企业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就上演了这样一出“硬核”操作。告别“手蹬脚刨”的传统生产方式,董事长孙永芳在采访中揭秘,他们不是先建厂房再上设备,而是先从一袋能产出一两五干木耳的“菌宝宝”开始计算。
据介绍,先从这袋菌包需要多少营养基质,精确算出它的高矮胖瘦;再根据菌包的尺寸,设计出误差极小的培养框;然后匹配上架机、灭菌锅的大小,甚至连AGV无人叉车行走的地面每平米高差都要小于3毫米。最终,整座融合了工业4.0技术的智能无人生产车间,其高度、宽度、门窗位置,都是围绕着如何让这袋“菌宝宝”最舒服、最安全来建造的。
在这座“黑灯工厂”里,智能拌料系统、智能无人AGV叉车、智能高温高压灭菌柜等设备有序运行,日产菌包可达15万袋。这波“反向操作”,直接将菌包的成活率从过去看天吃饭的50%甚至更低,提升到了惊人的99.9%。
细节二:木耳也分“人设”?吃之前先看“说明书”
在桃源小木耳,吃木耳变成了一件“对号入座”的趣事。他们颠覆了木耳“都一样”的传统观念,推出了五款性格鲜明的“宝宝”系列产品:脆脆、糯糯、润润、肉肉和爽爽。这背后,是从菌种、基质配比到种植方式的全方位不同。
“我们不光想农民,还在想消费者要什么!”孙永芳介绍道。想美容养颜、补充膳食纤维?她会推荐你吃“润润”。想补钙?那就选“脆脆”,它的钙含量是牛奶的两倍还多。而如果有动脉斑块之类的困扰,富含钾元素的“糯糯”则是首选,其钾含量是香蕉的两倍以上。这种精准的产品定位,让小木耳从单纯的农产品,升级为带有健康解决方案的消费品。
正是凭借这份匠心与品质,桃源小木耳成功牵手盒马,建立了吉林省首个“盒马村”,并相继成为海底捞、蜀海等高质量餐饮渠道的供应商。
细节三:告别“土法种耳”,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汪清木耳产业的“大梦想”,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生产方式的重塑。孙永芳回忆,过去老百姓种木耳,不仅要面对“全军覆没”的巨大风险,更要忍受极端恶劣的生产环境——比如要在100度高温的灭菌锅旁,徒手拉出滚烫的铁架子,这完全是“重体力活”。
如今,工业4.0工厂的建成,让这一切成为历史。过去需要近300人的车间,现在不到30人就能轻松完成。更重要的是,企业将农民请进工厂,让他们从过去“手蹬脚刨”的劳作中脱离出来,转变为操作现代化设备的产业工人。
在鸡冠乡,当地创设“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木耳代种的联农带农模式,带动脱贫户和监测户户均增收近400元。在采摘季,一个基地一天能吸纳三四百人务工,带动村民年增收2万元。同时,电商直播也如火如荼,村民陈雪当上了主播,每月能增收3000多元,“大北沟村供销社”等抖音账号单场最高销售额可达近23万元,让深山菌袋变成了网红产品。
从一朵小木耳的三个细节可以看出,汪清县正在书写一个关于科技创新、品牌打造和乡村振兴的精彩故事。这不仅是小木耳的“大梦想”,更是汪清人依托“好资源、好环境”,向着“好品质、好品牌”转化的生动实践,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