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仁东 “FAST要是建坏了,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银发网 2025-07-29

  南仁东(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吉林辽源人。1963年就读于清华大学,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硕士、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天文台任客座教授;1982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工作;1994年起,负责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选址、预研、建设工作。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获“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



  

图片1

南仁东

(1945年2月19日—2017年9月15日)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天文学研究在世界上不受重视。南仁东有一身硬骨头,在国际会议上,他用英语跟别的科学家争得面红耳赤,心里憋着一股劲。


  1993年,在日本东京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接受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南仁东坐不住了,说:“我们也建一个吧!”


  从此之后,他心里就只装了这一件事:建造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为了保证FAST的稳定性,南仁东希望尽可能使用成熟可靠的技术,但实际上他要做的这件事前无古人——打破射电望远镜的百米极限。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创新。


  创新的左手是希望,右手是痛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原台长严俊说:“南仁东大概是我见过的最百折不挠的人。”


  从1994年开始选址到2016年落成,团队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一次选址时碰上下大雨,南仁东脚下打滑滚了下去,幸好被两棵小树挡住。还有一次在大窝凼考察时,瓢泼大雨从天而降,因为亲眼见过窝凼里的泥石流连人带树一起冲走,南仁东往嘴里塞了救心丸,连滚带爬回到垭口。最难的时候,南仁东站在150多米高的馈源塔上跟自己发狠:“FAST要是建坏了,我就从这儿跳下去!”


图片2


  FAST落成后,南仁东哑着嗓子跟大家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欠了国家的、乡亲的、那么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我有退路吗?”


  22年艰难求索,FAST工程最终实现三大自主创新:利用天然洼地突破望远镜百米极限;发明主动变形反射面,主动灵活观测;自主研制轻型钢索拖动机构,牵引“眼球”精确捕获天文信息。与被评为人类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的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相比,FAST综合性能提高了约10倍。


  长期的过度劳累加重了南仁东的病情,他于2017年9月15日逝世。如今,FAST不断取得新的科学成果,无愧于“天眼”之名,也足以告慰南仁东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