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意味着确定性、未来性、机遇性(三)

银发网 2025-04-2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任仲平

  

(三)

  

  咬定目标不放松,风雨无阻向前进,我们再难也要蹚出一条新路,锻造了“越压越强”的发展韧劲,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铸就了中国的“未来性”。

  

  前不久,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刊登该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我看到了未来,它不在美国》。

  

  中国上海,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弗里德曼在这里看到了“真正的明日世界”,感慨这个中心可以说是华为对美国试图将其扼杀的回应。

  

  弗里德曼认为:“中国制造业像今天这样强大的原因,不仅在于它能更便宜地生产东西,也在于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产东西,而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将人工智能融入产品中。”

  

  半导体产业的博弈之变,从一个侧面展现中国“未来性”的成长史。

  

  4月11日,中国修改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集成电路”进口报关以“晶圆流片地”作为原产地,这意味着一些美系技术主导的半导体产品,将很难通过封装地模糊关键技术归属,躲避关税反制。

  

  曾经被半导体狠狠“卡脖子”的中国,精准反制的底气何在?

  

  时针拨回到2017年,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半导体行业成为被“围堵”最惨烈的行业之一。中兴、华为等被列入美方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先进制程下的高算力、人工智能芯片被美方限制出口。

  

  “小院高墙”激发“自强雄心”,有“八年围堵”,就有“八年突围”。

  

  2024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出口额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4514亿块、1.1万亿元,全产业链核心技术加速突破,智能光计算芯片、类脑互补视觉芯片等一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越过山丘,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芯片出口国,加强半导体产业链自主可控的信心更加坚定。

  

  从“被极限施压”到“精准反制”,骐骥一跃的背后,是中国人民植根于历史深处的志气、骨气、底气。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命脉和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胆与略。

  

  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哪里有封锁,哪里就有突围;哪里有打压遏制,哪里就有创新突破。

  

  新时代以来,我们抓住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最重要的供给,坚持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释放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与支撑力,更展现出一幅崭新的未来图景。

  

  曾经,我们进口的高性能计算机,被卖方要求建“玻璃房子”,钥匙由外方掌管;如今,我国自主研制的“天河”超算,性能摘下世界桂冠。

  

  曾经,美国发布人工智能相关出口管制措施;如今,当硅谷还在为算力成本发愁时,中国的“深度求索”已实现对“算力即权力”行业法则的颠覆。

  

  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最丰富的应用场景、最庞大的工程师队伍,在全球价值链的各行业上下游十大关键节点中,中国主导的关键节点数量约占一半,是全球最佳投资目的地之一。

  

  中国科技创新不断刷新人们认知、进入密集井喷期,外国媒体和国际人士感叹,中国正以“寒武纪式创新爆发”重塑世界科技版图。

  

  历经冲击磨难,新时代中国总能化危为机,在劈波斩浪中开辟新空间,就在于我们不仅有战略谋划,有坚定斗志,还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

  

  “在困难和挑战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来,保持发展定力、增强发展信心,保持爱拼会赢的精气神。”这是面对困难的基本态度。

  

  “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发展前进的过程。”这是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辩证思维。

  

  “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这是把握发展战略和策略的历史主动。

  

  锚定战略目标,坚定发展信心,知难而进、迎难而上,集中精力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正是中国铸就“未来性”的根本所在。

  

  “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面向未来,我们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