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是‘明枪’,低血糖是‘暗箭’——突发低血糖可在6小时内引发不可逆脑损伤,甚至心脏骤停。老年、术后及独居人群尤其高危,记住‘双15法则’:立即补充15克糖,15分钟测血糖。随身携带糖果可能救你一命。"
最近,一位 38 岁女网红因突发低血糖去世的消息刷爆网络。评论区里,许多网友震惊:“第一次听说低血糖会要命!” 事实上,低血糖的急性风险远超你的想象。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 “沉默杀手” 的真面目,告诉你为什么它比高血糖更危险。
一、低血糖:以分钟计算的生死危机
1. 急性危害:6 小时不可逆脑损伤
低血糖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 “脑部停电”。当血糖低于 3.9mmol/L(糖尿病患者)或 2.8mmol/L(非糖尿病患者)时,大脑会因能量不足迅速 “罢工”。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 6 小时,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的坏死,即便抢救成功,也可能留下痴呆、瘫痪等后遗症。更可怕的是,严重低血糖可能直接导致昏迷、心脏骤停甚至死亡。
2. 高危人群:老年人首当其冲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肝肾功能衰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低血糖时可能无症状直接昏迷。
术后患者:研究显示,术后低血糖患者的死亡率是普通患者的 3 倍,并发症风险显著增加。
独居人群:夜间低血糖常被忽视,可能在睡梦中陷入危险。
二、高血糖:温水煮青蛙的慢性侵蚀
高血糖的危害如同 “慢性毒药”,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会显现:
微血管病变:导致肾病、视网膜病变,严重者失明或肾衰竭。
大血管病变:增加心梗、脑梗风险,糖尿病患者卒中风险是普通人的 2.3 倍。
神经病变:手脚麻木、疼痛,甚至截肢。
对比关键:高血糖的危害可以通过长期控糖延缓,而低血糖的致命性却可能在几分钟内爆发。
三、低血糖的 “伪装术”: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
低血糖的表现因人而异,尤其在老年人中可能 “静悄悄”:
典型症状: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交感神经兴奋)。
非典型症状:
行为异常:胡言乱语、暴躁或淡漠,类似 “精神病发作”。
意识障碍:突然昏迷、大小便失禁,易被误诊为脑卒中。
夜间症状:噩梦、盗汗、晨起头痛,可能被归咎于睡眠质量差。
特别提醒:长期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可能出现 “无症状低血糖”,需格外警惕。
四、紧急应对:掌握 “双 15 法则”
1. 自救步骤:
立即补糖:口服 15 克葡萄糖(如 4 颗糖块、半杯果汁),15 分钟后测血糖。
重复补糖:若血糖仍低于 3.9mmol/L,再次补充 15 克糖。
送医指征:意识不清、补糖后无改善,或血糖低于 2.8mmol/L,必须拨打 120。
2. 避免误区:
拒绝 “馒头疗法”:馒头属于多糖,升糖速度慢,低血糖时应优先选择单糖(如葡萄糖)。
警惕酒精:空腹饮酒会抑制肝糖原分解,诱发低血糖。
五、预防指南:这 5 类人必须做好血糖监控
1. 糖尿病患者:
规律监测血糖,尤其在运动、饮酒后。
随身携带糖果,使用胰岛素者需严格遵医嘱调整剂量。
2. 老年人:
放宽血糖目标(空腹 8.0mmol/L 以下,餐后 12.0mmol/L 以下)。
避免独自外出,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3. 减重人群:
少食多餐,避免过度节食。
运动前补充碳水,如 1 片面包 + 1 杯牛奶。
4. 肝病患者:
定期监测血糖,避免空腹或长时间饥饿。
随身携带含糖食品。
5. 术后患者:
医生应制定个性化血糖管理计划,避免过度降糖。
六、权威声音:国际指南为何强调低血糖风险?
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025 版指南明确指出,严格控糖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尤其是老年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国专家也呼吁,使用持续葡萄糖监测系统(CGM)可精准捕捉低血糖信号,降低急性风险。
结语
高血糖是 “明枪”,低血糖是 “暗箭”。记住:低血糖的致命性在于其突发性,而高血糖的危害在于长期性。无论你是否患有糖尿病,都应重视血糖管理,特别是高危人群更要常备血糖仪,掌握急救知识。转发给身边的人,让更多人远离这个 “沉默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