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国家挺起脊梁,王大珩放弃博士学位

银发网 2025-03-26

  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仪器馆馆长、长春光机所所长、长春分院院长等职;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

  



111

王大珩

 (1915年2月26日 — 2011年7月21日)


  1942年春,王大珩正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玻璃光学性质研究博士论文,在与同学聊天时偶然得知,伯明翰昌斯公司急需一位懂应用光学专业的实验物理师,专职从事新型光学玻璃开发研究工作。

  

  “这真是一个难得的机遇,我的祖国是多么需要这种技术啊!”王大珩非常清楚, 一些主要国家已经把光学玻璃研制技术提到“军事要害技 术”的高度,于是很快拿定主意要去就职,并且带着意向去征求导师特纳 的意见。

  

  特纳颇觉意外,表达了对王大珩此举的惋惜。因为就职光学专业的实验物理师,意味着王大珩将放弃在读的博士学位,去做技术产品开发。

  

  而这次重大改变,对个人将来的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难以预料。

  

  1942年4月,王大珩受聘于公司实验部,做了长达5年的实验物理师。 尽管放弃了博士学位,但他认为这5年间的收获非常有意义:“虽然不许我进入车间,但实验室既是产品质量的控制中心,又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地,这让我对生产的组织形式,以及生产光学玻璃的要害问题有足够的了解。”

  

  与王大珩相知甚深的同学、挚友钱三强一直非常钦佩王大珩的决断。 1982年2月,他在一次学位工作座谈会上公开表示:“大珩不是不知道 没有博士学位对个人的不利影响,但他为了国家将来需要,做了与众不同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