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庭
摘要:
我于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本科,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60年来,我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力所能及的工作,除了新疆,防沙治沙推广工作足迹也遍至全国各大沙区,获得过各种科研奖项27项,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我于195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系植物专业本科,毕业后主动要求到新疆。60年来,我做了一个科技工作者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科学事业奋斗终生是我一生的追求。
1956年8月,正值大学三年级的我,由我的老师兰州大学生物系张鹏云先生带领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地勘测设计局生产实习,跟随设计局土壤三队到塔里木盆地孔雀河下游考察植物。我们一行从尉犁县乘敞篷卡车一路颠簸来到下阿克苏甫村,一路几十公里,路上的浮土几乎有半米深,汽车卷起的尘土令人人面目不可辨认。大学毕业前夕,我提笔给高教部杨秀峰部长写信:“敬爱的杨部长:在这毕业的前夕,我坚决要求组织把我分配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把我分配到祖国的边疆去。”“把组织认为最艰苦的工作交给我吧!我的身体很结实而且健康,对于一个共青团员来说,没有一件事比接受一件艰苦的工作更光荣的了。”1957年9月我如愿被分配到刚成立的中科院新疆分院生物研究室工作。
1959年,中科院成立治沙队。开始对沙漠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考察,为大规模治理沙漠提供科学依据。
我参加了治沙队塔里木东部考察队,首先到达塔里木河下游的尉犁县,沿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塔克拉玛干边缘考察沙漠地区的植物。4月的一天,在塔里木河南岸英苏一座高大的流动沙丘上,我发现一种完全生长在流沙上的柽柳。1960年,治沙队在北京召开学术会议,我对这个物种作了介绍。刘慎鄂学部委员听了我的报告后说:应该重视和加强对这个物种的研究。1960年,我在《新疆农业科学》(1960年2期)发表了“沙生柽柳的新发现”一文,首先宣布了“沙生柽柳”的新发现。1979年,这个新种被正式定名为“塔克拉玛干柽柳”,正式发表在中科院《植物分类学报》。这是我国柽柳唯一的一个流沙的种类,抱茎叶,仅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
1960年,中科院在新疆设立了莎车站、莫索湾站两个定位沙漠站,在野外考察同时进行定位科学实验研究。治沙队工作结束后,这两个治沙站交由新疆分院管理。1960年这一年,我都在莎车站工作。9月25日,我从莎车县赶往于田县参加中科院治沙队的又一次集结。治沙队在于田租了25个骆驼,由朱震达带队,沿克里雅河一带行进,沿途考察沙丘类型分布、沙漠气候、水分、植被组成等。我们对克里雅河进行考察,在沙漠中心,发现了大片胡杨林和柽柳林,也发现了不少沙荒地,我们还专门对沙漠古城“卡拉旦”进行了考察。10月25日,我们走出沙漠,结束任务。中科院治沙队大规模的考察也在这一年基本完成。
1961-1968年,我任莫索湾站业务负责人。1971年,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下文简称为“生地所”)在吐鲁番五星公社设立了临时治沙点,我在这个治沙点和群众一起治沙。1972年,生地所在吐鲁番红旗公社成立了治沙站,我是业务负责人。“沙生乔灌草种防风固沙大面积试验”“吐鲁番地区大面积固沙造林试验的研究两项”课题在这些时期完成。1972年,中科院生物学部下达“优良固沙植物的引种驯化”课题,我们每年到南北疆采种,引种驯化固沙植物130种,还从南北疆及全国各地引种和保护了十几种柽柳,至1985年,吐鲁番沙生植物园初具规模。
1982年春,策勒县告急,流沙前锋逼近,距离策勒县城1.5公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司马义·艾买提主席在策勒召开紧急会议,中科院新疆分院临危受命。这一年,我和张鹤年转战南疆,奔赴策勒县城,在策勒治沙站开始防风治沙工作。1995年,生地所的两项科研成果“策勒县流沙治理试验”和“盐碱沙地大面积引洪灌溉恢复红柳造林技术”获 UNEP 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业绩奖。
198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副主席黄宝璋在吐鲁番参加植树节,问我有没有办法在南疆快速恢复荒漠植被,我回答说有。1986年我在伽师、策勒、于田、民丰4县的流沙地、重盐碱地实验夏季造林,引洪大面积恢复和发展红柳灌木林,三年完成了27万亩。时任自治区人民政府常务副主席黄宝璋批示:“这是为南疆人民办的一件大好事。”1995年,南疆引洪灌溉发展的红柳达到500万亩,伽师县的大片寸草不生的重盐碱地变成了茂盛的柽柳灌木林,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通过柽柳的蒸腾排水作用使伽师全县农田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1.5米,达到了2.5米以下,基本上遏制了土壤返盐现象,农田恢复了生机,农业生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道路。
新疆在柽柳属植物资源及其种类分布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20世纪50年代末起,中科院生地所对柽柳属植物开始进行研究,并且协调全国有关科研单位和有关大专院校进行联合攻关,查清我国柽柳属植物资源种类共有20种,约占世界柽柳属总数的20%,其中有一种为外来种,6个种为1959年以后我国学者发现的新种。种类分布最多的为新疆,有16种,占全国柽柳属总种数的80%,初步查明了塔里木盆地分布着目前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柽柳荒漠灌木林,面积约有5500万亩。除研究柽柳属种类资源外,对柽柳属植物的引种、育苗及不同立地条件下的造林技术,柽柳属植物的抗旱水分生理、茎叶形态、花粉孢子形态、染色体数目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新疆成为全国柽柳属植物研究和推广利用的中心。1995年,我担任主编的我国第一部柽柳属植物专著《柽柳属植物综合研究与大面积推广应用》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柽柳属植物应用于荒漠化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1985年,我在策勒治沙站开始了红柳大芸人工接种试验研究,1986年试验获得成功。198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向策勒治沙站下达了“红柳大芸人工繁育”课题,并下拨3万元经费。1992年,我接种了8个种类的红柳,均长出了大芸。同年3月,科技厅验收鉴定。同年6月“红柳大芸繁殖技术”获得在新疆乌鲁木齐召开的全国星火成果技术展览会展会金奖。
1995年春,我接到新疆于田县人民政府的来信。来信邀请我到于田沙区帮助群众通过种植大芸来改变贫困状况。我收到来信,赶赴策勒治沙站,拉了2万株优质红柳苗直奔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乡,在第九大队的流沙地上种植了50亩红柳大芸示范田。1996年我在这50亩红柳地接种了大芸,1997年大芸产出,这真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
1997年,我说服老伴、儿子一起来到和田地区于田县奥依吐克拉克村一个沙窝子里,建立了全世界第一座500亩的大芸示范样板基地“于田县大芸种植场”。在新疆和田地区推广柽柳肉苁蓉40多万亩。
现在,许多沙漠边缘地带都被农民种上了红柳和肉苁蓉,既绿化了沙漠,治理了沙害,也让农民有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新疆于田县奥依托克拉克乡18700人,每年仅大芸一项,当地人均增收500元。2015年,于田县产鲜大芸15000吨,成为名副其实的“红柳大芸之乡”。
除了新疆,我的大芸推广工作足迹也遍至全国各大沙区。2005年至今,我在内蒙古库布其沙漠杭锦旗、乌兰布和沙漠的磴口县、乌海市、额济纳旗沙漠地区推广梭梭大芸40万亩,在甘肃河西走廊张掖高台县、武威民勤县及酒泉地区推广梭梭大芸10万亩。2013年我主持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和田地区梭梭大芸育苗技术及梭梭大芸高产种植技术研究”课题,2017年5月19-21日,我受邀参加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山东省昌邑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首届海岸柽柳论坛,接受了中科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所和山东省昌邑市人民政府的聘书,被聘任为昌邑海洋生态与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被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聘请为昌邑滨海(下营)经济开发区产业研究院特聘专家。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获得各种科研奖项27项,其中联合国奖三项,国家及省部级奖24项,出版专著2本,发表研究论文及报告60篇,发表科普文章百余篇;2014年我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获自治区“双放”先进个人、自治区科普先进个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自治区学习吴登云先进个人、全国沙产业优秀个人、全国水土保持先进个人、全国防沙治沙十大标兵、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全国扶贫先进个人、中科院“双文明”十大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2016年获中国老科协首届全国十佳突出贡献奖。
注:刘铭庭,86岁,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源自:《定格在记忆中的光辉70年:献给中国科学院70周年华诞》,科学出版社,2019年)